在踏上東莒之前, 心裡總想說不過就是個小島而已,

而島上就那麼一條環島公路怎麼走都通, 所以行前並沒有很認真去研究他, 

等到真正開始了旅程, 才知道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就像本以為大埔石刻是在大埔聚落裡, 沒想到實際走訪之後這才發現,

兩邊其實還有段距離, 要到這個已經人去樓空的聚落,

需要先經過東莒最熱鬧的大坪村之後才能抵達,

而被我們認為應該沒有什麼特別景點的大埔村, 直到來了之後,

才被他繁華落盡後的滄桑之美, 深深所感動.

大埔原名「大浦」, 福州話中「浦」為小港灣的意思,

東莒海域最早盛產黃魚、鯧魚以及白帶魚,

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 澳口開口向南,

為一個天然的港灣, 從遠處望去, 景色可說是非常的秀麗.

主要的聚落區朝向「對面山」(又稱樓仔頂), 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

所以在島上的居民, 常依照經驗法則順著季風的變化, 採取合宜的漁作澳口,,

因此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與習性.

在大埔澳口外海不遠處, 有一座「林坳嶼」立於海上, 由於是無人島的關係,

島上的植物生態資源豐富, 還有一棵號稱「百萬紫檀」的檳柃木,

但目前並無交通工具可以前往, 只能在涼亭附近, 遠遠眺望他的美景.

昔日的大埔, 曾是一座繁榮富庶的大漁村, 但仍逃不過漁業的蕭條, 因此人口逐漸外流,

村內只有一兩戶人家偶而會前來居住, 走在空盪的街上, 那種頹圮的感覺, 令人有點心酸.

仔細觀察一下聚落的建築, 仍舊承襲著四脊五坡, 石頭壓瓦, 一顆印式的傳統閩東建築風味.

而人字形的屋脊, 同樣是閩東建築另一種簡約之美的呈現.

門前留下的破舊漁網還曬在架上, 依稀可見的漁船, 同樣被棄置於雜草叢生的土堆上,

昔日那般繁華富庶的漁村榮景, 如今也只能成為追憶.

不過小翔比跟我對於這種安靜之美反而是樂在其中,

開心的穿梭於民房之中, 找尋屬於自己最鍾愛的那段美景.

漫步在古樸漁村的巷弄之間,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都值得細細品味,

每每過了一個轉彎之處, 所見到的美景, 都讓人為之驚奇, 也令人深深著迷.

馬祖地區目前推動的聚落保存, 人去樓空的大埔聚落, 同樣被列為重點的保存區,

下回您來到東莒, 可千萬別錯過這個值得您一再回味的閩東傳統聚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