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0年代,是台灣菸樓興建與發展的高峰期,

鳳林的菸樓大致分佈在大榮一、二、三村,

看完了大榮一村的徐佳興以及余相來兩間菸樓之後,天色也漸漸昏暗,

趕緊把握住時間,來看看大榮二村,保存完善且具有特色的廖快菸樓。

位於大榮國小旁的廖快菸樓,是日治時期的林田警察辦公廳,

同樣是屬於大阪式的菸樓,菸樓前與余相來菸樓一樣有個小庭園,

庭前則是花草扶疏,整理的美輪美奐。

這裡的解說牌則更加詳細,將菸樓的內外部構造做了詳細的解說,

透過細部的分解圖,菸樓的建築特色,可說是一覽無疑。

有別於其他的菸樓,廖快菸樓內的牆壁上,掛著大幅的客家花布,有紅有紫,別具特色。

除了掛有客家花布之外,在這裡也可清楚的看到菸樓內部的結構設計,

照片中白色管狀物就是負責排煙的煙囪,

而所看到可以下到灶坑的木製樓梯,其實早期並不存在,

這是為了便於遊客觀賞,縣政府在整理菸樓時才安裝上去的。

菸葉在採收後,必須先將其烤乾後,才能送繳到企業社賺取利潤,

而位於照片左邊,這長長一排,用木板隔成一格一格的地方,就是早期存放菸葉的倉庫。

在參觀的同時,主人廖快阿嬤看到我們在拍照,就依過來給了我們最親切的問候,

跟阿嬤相談甚歡,感覺他是一個爽朗健談的鄰家婆婆,一聽到我們是從台北下來的,

還很開心的跟我們分享他前陣子也到台北遊玩的往事,

最後更熱心的將原本是鎖起來的乾燥室給打開,讓我們看清楚裡頭的構造,

經過阿嬤的解說,也讓我們對烤菸的方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原來就是靠著導熱鐵管所散發出來的熱氣來烤乾菸葉的。

看著天色已暗,還剩下一間菸樓沒看,實在不宜久留,趕緊跟阿嬤道別,

還好這兩家菸樓相距不遠,只要過個路口再轉進巷內直走到底,就可看見這一片方正的草地,

菸樓前就像是個日式庭園般的美麗,這裡就是此行最後要拜訪的林金城菸樓。

林金城菸樓同樣是大阪式菸樓,屋頂上為了排煙,特別挑高並加了一個小尖頂,

外觀上與先前看過的三家菸樓一樣,都是有二層屋頂的特殊建築風格。

由於菸樓位處於巷底,主人就住在菸樓旁邊的鐵皮屋內,

在天色已暗的情況下,明亮的車燈引來主人家的探頭關切,

在說明來意之後,招呼我們的是 林金城 先生的太太,

同樣是個和藹可親的老人家,還問我們,怎麼這麼晚才來,

天色已經暗矇矇的,會看不清楚菸樓的,又提到 林金城 先生正好外出,

不然由她先生來介紹菸樓的歷史,保證會更加精采。

在阿嬤的陪同之下,我們大致上看了一下,這扇窗設置在乾燥室的上方,

主要是方便將菸草裝卸於菸架之進出口處,也兼有排氣之功用。

而乾燥室內的構造大致相同,地面上同樣有根大大的加熱鐵管,與外面的灶坑連接著,

據阿嬤表示,最早是使用柴火做為加熱的燃料,後來才逐漸改為使用重油,

以低溫不間斷的方式,持續慢慢的加溫。

在這裡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菸葉是如何烤乾的,

長長的菸葉就掛在一層一層的木頭橫杆之上,懸在乾燥室的上方等待烤乾。

阿嬤表示,烤菸可不是放著不管等它烤乾就好,烤一次菸得花上十幾天的功夫,

而且日夜都不能斷火,在寒冷的冬夜裡,還得起床查看菸葉乾燥的情形,

適時的翻動菸葉,以避免菸葉烤的太黑,而失去了價值,

也因為這樣,親朋好友只好日夜輪流來看著火苗,都不能好好的睡上一覺,

這時候就會利用灶坑旁的小洞,來烤烤地瓜,一起分食享用,

這也成了當時漫長製菸過程中,唯一的一項樂趣。

當今的環保意識抬頭,台灣菸葉的栽培以及種植也早已沒落,

但鳳林鎮內僅存的幾座煙樓,仍具有可看之處,

畢竟他曾經繁榮了花東縱谷內的鄉鎮,也算是一項珍貴的文化資產,

透過菸樓的再生計畫,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來此,

除了欣賞菸樓的建築之美外,也能停下腳步來仔細想想,並且感受一下,

在美麗的寶島台灣,是不是有許多舊產業,其消逝的速度之快,讓你我都感到憂心。

 

景點資訊:

 

1. 廖快菸樓

花蓮縣鳳林鎮大榮二村復興路(大榮國小旁)

 

2. 林金城菸樓

花蓮縣鳳林鎮大榮二村復興路55巷底

 

如何前往:

開車走台九線,往花東縱谷公路外環道路(信義路),轉中和路,接金田方向即可到達大榮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a 的頭像
    Erica

    E同趣旅尋

    Er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