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了三年,再一次拜訪位於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由於整個園區腹地廣大,上回來訪時有幾個點沒有走完,
趁著這次難得的機會又剛好有專人解說,
於是就先從上次未到訪的黃舉人宅開始此次的傳藝之旅。
這棟黃舉人宅原本位於宜蘭市新民路的小巷弄內,
在西元1996年,因都市計劃需要拓寬道路的關係,
這棟百年歷史的建築差點遭到拆除的命運,
經過縣府以及各方的努力與奔走之下,最後以拆遷重組的方式,
讓黃舉人宅重新屹立在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
成為台灣歷史古蹟保存的最佳典範。
這幢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宅院,
是典型的閩南式三合院「一正身、兩護龍」的組合,
四周的圍牆以鵝軟石作為基座,上頭再以紅磚砌牆,
樸實而典雅的外表,並沒有太多的刻花裝飾。
大門上頭除了有「薰南挹長」的字樣外,稍微注意看一下,
在大門的右下方,還有專為家犬岀入時所建造的狗洞。
從大門旁由紅磚砌成的窗欞往內看,隱約可以看見正身的木門。
來到正身的門匾下,以金底黑字所書寫的「文魁」二字甚為顯目,
這是彰顯主人黃纘緒的卓越功績,生於1817年的黃纘緒,字紹芳、號啟堂,
祖先原本居住在台北的芝蘭堡(今天的士林地區),
到了祖父這一代才舉家遷入宜蘭並以農耕為生,
西元1840年考上了秀才,並在同年秋試順利中舉,成為開蘭以來的第一位舉人。
正身兩旁則各有走道可通往左右護龍,木門的下半部雖已斑駁,
但上半部的雕刻還保存的相當不錯,每一扇木雕門的頂部,分別刻有琴棋書畫四種雕飾。
進到門裡就是黃舉人宅的正廳,除了供桌上的水果以外,
案上還有鐘、柑燈、祖先牌位以及燭臺等,大都依循著以往的擺設方式。
穿過通道即可來到右護龍,這邊主要擺設一些過往使用過的農具,
以及當時所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
兩邊護龍的外牆同樣以紅磚砌成,柱身以及窗框則為木造,
室內屋架亦採穿斗式,分頂山、下山兩個部分,
頂山有三開間,中間置門,餘開木質的直櫺窗,
下山為兩開間,亦開一門,餘置直櫺窗。
雖然這裡腹地不算太大,但若要仔細逛一圈也要走上一會,
沒耐心聽講解的小翔比直喊累,要求我陪他坐在屋簷下的長板凳休息片刻。
左護龍內的廂房牆上除了掛著寫有「進士」的牌匾之外,
還有明清時代科舉制度的示意圖,讓遊客對於當時考試制度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更特別的是,還有當時拜師情景的重現。
隔著木質的直櫺窗,望向右護龍,心中不免感到歡欣,
因為眾人的用心維護,讓這棟百年宅第可以風華依舊,
這裡可說是一棟充滿感情的歷史建物,值得您前來細細品味他的建築之美。
景點資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黃舉人宅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五濱路二段201號
電話:03-9507711
營業時間:每日9:00~18:00
如何前往:
由國道五號高速公路,於羅東(五結)交流道下左轉196線道(五結路),
經五結市區直走至北部濱海公路,右轉接加禮遠橋後即可抵達傳統藝術中心。
位置: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