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的最後一天, 我們來到了台灣地圖中, 位於右側最南端的鵝鑾鼻公園,
或許對大家來說, 這裡幾乎是再平常不過的景點, 但是對於我們家而言,
這一次再不進去瞧瞧, 那就變成了三過鵝鑾鼻而不入了.
猶記得第一次經過鵝鑾鼻時, 是在最酷熱的八月天,
只怪當時年紀小, 在毒辣的太陽照射之下, 車都已經開到門口了,
同行的友人卻沒一個肯下車, 就這樣自動放棄了造訪的機會,
第二次則是選在新春佳節的時刻, 沒想到停車場入口都還沒看到,
車子就已經進不去, 不想等待的我們, 當然就再一次的與其擦身而過.
這一次沒有毒辣的太陽跟惱人的車潮, 而昨夜的一場雨也即時停住,
在暌違了好幾年後, 這回我們全家終於站上了這塊土地.
進入公園後, 順著水泥步道拾階而上, 大約15分鐘的腳程就可以抵達燈塔,
步道的坡度和緩, 走在上頭可說是輕鬆自在, 而步道旁除了綠樹成蔭之外,
原本該是一片翠綠的大草原, 也漸漸白了頭,
在落山風的吹襲之下, 成了一波波壯觀的草浪, 景色真是怡人.
少了南台灣的艷陽照射, 大伙兒輕鬆漫步於這片壯麗的山景之中,
雖然落山風未曾停歇過, 卻阻擋不了我們往山頂前進的意念,
不一會兒的工夫, 遠方顯目的白色巨塔, 已出現在我們眼前.
這隻狗狗, 直挺挺的站立於步道之中,
像是守候著燈塔的士兵, 不容任何人來侵襲燈塔,
其實在建設燈塔之初, 經常會遭受到當地原住民的侵擾,
所以在建築燈塔之時,, 基座上築有炮台,
圍牆上則開鑿槍眼, 牆四週還挖設壕溝,
建築完成後還曾派過武裝士兵守衛, 算是世上少見的武裝燈塔.
行至於此, 回首來時路, 遠方著名的大尖山清晰可見,
而延伸出海面的陸地盡頭, 則是另一個南端的貓鼻頭,
因為落山風的吹襲, 椰林樹幹不得不彎著腰以求生存,
看到這般畫面, 不禁想起, 若是在草原上放牧幾隻牛羊的話,
那就真成了古詩中"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奇妙意境了.
佔地59公頃的鵝鑾鼻公園, 屬於珊瑚礁石灰岩的地形,
在地理景觀上可說是十分的奇特, 除了有怪石以外,
還有巨大的珊瑚礁岩以及許多的洞穴,
若是有興趣的朋友, 可以沿著這條海濱棧道前進,
他將會帶領你前往擎天石、滄海亭、親吻石、又一村、
迎賓亭、蠔豬石、古洞、冤家路、非非洞、海濱棧道等眾多的自然美景,
漫步在浪漫無比的草浪之中, 感受一下鹹鹹的海風吹拂,
沿路而下就能欣賞到讓人敞開心胸的寬闊海景.
小翔比一開始對於爬上這座「台灣八景鵝鑾鼻」的石碑還有點畏懼,
從一開始有點怕怕的小跪姿, 到鼓起勇氣站立起來雙手環抱著石碑,
最後比出勝利的手勢, 逗趣的表情, 看了真是令人莞爾.
來到燈塔的圍牆外, 除了基座是紅磚外, 其它所見則是潔白一片,
別看她外牆如新, 其實燈塔在歷次的戰爭中被炸毀過多次,
光復後, 政府依照原建築模式重新修復, 現已被列為古蹟保存.
來到通往燈塔的門前, 高達21.4公尺的白色巨塔就矗立在眼前,
最遺憾的還是少了藍天的相伴, 還好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隨風飄盪,
算是為雲曾密佈的天空, 妝上一些些的色彩.
抬頭望著塔頂, 這才發覺, 原來現實中的白色巨塔, 就矗立在我的眼前,
擁有全台最強亮度的180萬燭光, 每30秒旋轉一周, 見距可達20海浬,
肩負起引導台灣海峽來往船隻的光明, 有著「東亞之光」的美稱.
看看我們幾個站在燈塔前面是何其渺小,
翔比爸哀怨地說, 為了幫我們拍下這等美景, 還得要練就一身好腰力,
真是難為了他那把老骨頭.
燈塔旁還有幾棟平房建築, 全都漆成潔白的顏色,
而圓拱形的迴廊建築, 有著濃濃的巴洛式風味,
要是再加點藍上去, 那就成了實至名歸的藍白地中海風,
幻想夏日之時, 駐足於迴廊盡頭, 迎著海風, 眺望海峽的藍,
有這般美景當前, 人生真的無需多求.
位處中央山脈盡處最南端的鵝鸞鼻燈塔, 為台灣尾的代表,
潔白的牆身與高聳的白色燈塔, 讓人看了心靈也跟著無瑕起來,
還有一波波隨風而逐的草浪, 以及無盡的山海美景,
不管路途有多麼遙遠, 還是值得您前來細細品嚐.
景點資訊:
鵝鑾鼻公園
門票:全票40元、半票20元
停車費:大型車60元、小型車40元、機車10元
開放時間:
每天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
如何前往:
國道三號→於林邊交流道下往墾丁方向→台17線(即濱海公路),
經水底寮後轉入台1線, 過楓港接台26線經恆春至墾丁,
順著指標即可到達鵝鑾鼻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