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東莒的名氣比不上北竿或是南竿, 但在小小的東莒島上, 就有兩座國定的知名古蹟.
從猛澳港出發, 約莫十分鐘的車程, 即可抵達這座表定為三級古蹟的大埔石刻.
國軍在民國42年時進駐東莒之後, 由於構築防禦工事,
於老頭山山坡發現這塊刻有文字的岩盤, 經研判可能為重要古蹟,
遂將覆蓋在岩盤上的泥土全部清除, 並用鐵絲網圍住予以保護.
馬防部為防止古蹟遭受雨淋日曬, 特別在石刻上方興建一座仿古的涼亭,
命名為「懷古亭」, 並在亭邊立碑, 記載石刻的發現經過與石刻上面文言文的意涵,
別看這座小小涼亭不起眼, 當時蔣經國跟李登輝這兩位前總統, 可是一同造訪過此地.
沿著鵝卵石做為底座的階梯往下走, 就可以來到懷古亭,
而具有歷史意義的石刻, 則在涼亭之內, 由於位置不是那麼明顯,
一時之間害我們差點找不到石刻的所在, 所幸進到亭內之後, 往地下一看便可發現石刻.
石刻位於東莒島老頭山南釐, 說的是關於明代剿倭的故事,
明朝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遭受倭寇侵擾,
萬曆年間, 安徽人沈有容奉命鎮守閩海間各列島, 沈有容在不傷一兵一卒的情況下,
於東沙島擊退倭寇, 生擒六十九人, 實屬難得,
當時的工部右侍郎董應舉於是刻贈此碑, 用來彰顯沈有容的功績.
看完了大埔石刻的遺跡, 可以在涼亭內休息, 或是順著新建的木棧橋到達山腳下的海邊,
只嘆時間真的不夠用, 無法下去走走, 欣賞沿途的美景,
不過涼亭旁邊有座老頭大王廟, 據說是興建於清道光年間,
屬於馬祖地區特有的火形封火山牆建築,
廟旁還有一條懷古戰備步道, 可以抵達東莒的交通門戶猛澳港.
這廟名聽來或許有點好笑, 但對於初訪的我們, 可是抱持著尊崇的心, 一點也不敢輕忽,
再者岀門在外, 我一直相信有拜一定能保佑旅程平安的,
其實老頭就是指老頭山的意思, 看起來這最座廟應該是供奉著護衛老頭山的山神吧.
走過百年的漫長年代, 大埔石刻留下的歲月痕跡, 已成為馬袓的歷史見證,
雖然在時間上, 石刻的年代為明朝, 比清朝末年興建的東莒燈塔更為古老,
但民國七十七年經內政部評定, 還是將其僅列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不過歲月醞釀出來更多的東莒風情, 還在後頭等著我們去發掘以及細細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