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上東莒之前, 心裡總想說不過就是個小島而已,
而島上就那麼一條環島公路怎麼走都通, 所以行前並沒有很認真去研究他,
等到真正開始了旅程, 才知道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
就像本以為大埔石刻是在大埔聚落裡, 沒想到實際走訪之後這才發現,
兩邊其實還有段距離, 要到這個已經人去樓空的聚落,
需要先經過東莒最熱鬧的大坪村之後才能抵達,
而被我們認為應該沒有什麼特別景點的大埔村, 直到來了之後,
才被他繁華落盡後的滄桑之美, 深深所感動.
大埔原名「大浦」, 福州話中「浦」為小港灣的意思,
東莒海域最早盛產黃魚、鯧魚以及白帶魚,
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 澳口開口向南,
為一個天然的港灣, 從遠處望去, 景色可說是非常的秀麗.
主要的聚落區朝向「對面山」(又稱樓仔頂), 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
所以在島上的居民, 常依照經驗法則順著季風的變化, 採取合宜的漁作澳口,,
因此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與習性.
在大埔澳口外海不遠處, 有一座「林坳嶼」立於海上, 由於是無人島的關係,
島上的植物生態資源豐富, 還有一棵號稱「百萬紫檀」的檳柃木,
但目前並無交通工具可以前往, 只能在涼亭附近, 遠遠眺望他的美景.
昔日的大埔, 曾是一座繁榮富庶的大漁村, 但仍逃不過漁業的蕭條, 因此人口逐漸外流,
村內只有一兩戶人家偶而會前來居住, 走在空盪的街上, 那種頹圮的感覺, 令人有點心酸.
仔細觀察一下聚落的建築, 仍舊承襲著四脊五坡, 石頭壓瓦, 一顆印式的傳統閩東建築風味.
而人字形的屋脊, 同樣是閩東建築另一種簡約之美的呈現.
門前留下的破舊漁網還曬在架上, 依稀可見的漁船, 同樣被棄置於雜草叢生的土堆上,
昔日那般繁華富庶的漁村榮景, 如今也只能成為追憶.
不過小翔比跟我對於這種安靜之美反而是樂在其中,
開心的穿梭於民房之中, 找尋屬於自己最鍾愛的那段美景.
漫步在古樸漁村的巷弄之間, 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都值得細細品味,
每每過了一個轉彎之處, 所見到的美景, 都讓人為之驚奇, 也令人深深著迷.
馬祖地區目前推動的聚落保存, 人去樓空的大埔聚落, 同樣被列為重點的保存區,
下回您來到東莒, 可千萬別錯過這個值得您一再回味的閩東傳統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