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苑裡除了流傳百年的藺草編織之外,在山腳社區還有著苗栗最早的隧道窯場~金良興,

創立於西元1973年,前後共建立了三條隧道窯,現所使用的隧道窯,長達162公尺

製磚的主要原料,取材自火炎山風化頁泥岩,而所產出的紅磚,

有著優良的品質且行銷於全台灣。

其實磚瓦廠在台灣,一向給人低調且不打廣告的產業印象,

我想大部分的朋友應該也跟我一樣,只知道磚頭是建築時的一種材料而已,

至於磚頭到底有何優點,我想應該是沒幾個人會知道吧。

有鑑於此,走過30年老字號的金良興窯廠,開始推動「觀光窯業」,

也成為全台第一座的觀光磚廠,讓更多人能夠走進窯廠,瞭解到磚頭的優點,

並且以「磚」為名,使產業與社區串連在一起,

讓苑裡山腳社區一帶,有了「紅磚故鄉」的別稱。

其實稍早走在苑裡的街道上,就可發現許多磚雕製成的美麗作品,

像是位於慈護宮入口旁的山腳人文采風錄:

這是將山腳社區附近景點,以紅磚浮雕的方式做地圖的呈現。

另外位於山腳國小日治後期宿舍群旁的『山腳社區』文字立牌,

也是使用金良興磚廠首批生產之清水磚製作而成,

使得苑裡鎮成為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的磚情小鎮。

而『山腳社區』文字立牌旁,還有最能刻畫出農村風情的春耕圖,

以精細的磚切工法,展現出以農為本的小鎮風光。

還有早期使用於房屋的六角形直欞窗,也在金良興磚廠的建築上輕易可見,

這許許多多的作品,讓我們對於紅磚的製程充滿了好奇與驚艷。

此次有幸來到金良興,當然要實地參觀一下磚塊的生產線,

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廠區特別提供遊客口罩跟安全帽,

不知情的朋友看到下面這照片時,可能還以為我們是要進入H1N1的疫區呢。

整個導覽行程,從觀看沈文程所主持的大冒險家節目錄影帶開始,

透過節目中的介紹,讓遊客對於金良興有初步的認識,看完影片之後,

解說員會帶到灣麗磚瓦文物館內做進一步之介紹後,接下來就是實際進入磚場參觀。

走在架高的空橋上,首先看到的是這一排像是八爪章魚的機器,不過說真的,

廠裡面有點悶熱,空氣中彌漫著許多的懸浮粒子,欄杆上也都是灰塵,

機器運轉的聲音又大,走在後頭的我,根本沒聽到解說員的介紹,

當然也就不知道,這些機器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再往前走一點,就可看到磚塊的製作過程了,

由上而下的觀看,使得整個自動化生產的過程一目瞭然,

長長一條灰色的的生胚,經過裁切之後,就成了一塊塊日常所見的磚胚了,

不過這只是成型的步驟而已,這些生胚還得經過陰乾的過程才能進入窯內燒製。

裁切好的磚胚,就這樣整齊的排列在台車之上,進入陰乾的階段。

接著下到了工廠,這兒就是磚頭主要原料的儲藏處,

一般磚場都會見在山的旁邊以方便原料的取得,

而取得的岩石土塊,再處理成如此細沙般的模樣,

我想,要是廠外的風大一點吹進來的話,這裡可能會是漫天風砂塵土飛揚的景象。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已經陰乾過的磚胚準備進入窯內燒製,

從這些磚胚的顏色來看,很明顯的比剛裁切完時的色澤淺了許多。

台車緩緩的開入窯內,準備進行燒製的動作。

此時看著窯外牆上的溫度計,為攝氏40度的高溫,

走在窯旁,還可感覺到微微的熱氣逼人,其實這種溫度還可稍稍的忍受,

解說員告訴大家,比較可怕的是窯內的溫度可是高達800~1000度。

回首望著長達162公尺的隧道窯,盡頭雖有光線,卻也被空氣中漂浮的塵埃所包圍,

昏暗的燈光之下,堆高機閒置著,彷彿訴說著磚窯漸漸沒落的悲哀。

來到了出口,除了看見廠外的陽光之外,也看到了經過高溫燒製而成的紅磚成品,

透過此次的導覽解說,原以為簡單的製磚過程,卻是非常耗時的,

每一塊磚從原料乾燥到紅磚燒成,可是需要一星期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這趟磚廠之旅,雖然有點悶熱,也讓大夥兒留了不少的汗,

但是對於紅磚的製作,卻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來此走走,園區還有設置烤肉的專屬場地,

絕對是一個值得您闔家同歡的好地方。

 

景點資訊:

金良興窯業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20鄰錦山71-17號

預約電話:037-741507

官網:http://www.jls-brick.com

 

如何前往:

國道一號三義交流道下後右轉,遇見第一個紅綠燈右轉後(台13線)直行約兩公里

循木雕博物館指標在紅綠燈口左轉上山,再循指標往苑裡方向(苗130)直行,

從苗130開始行駛,約20分鐘車程,即可抵達右手邊的灣麗磚瓦文物館。

 

 

相關閱讀:【苗栗】灣麗磚瓦文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a 的頭像
    Erica

    E同趣旅尋

    Er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