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旅行,除了深入在地,了解其迷人的人文風情之外,
發覺道地的美味,也讓每次的旅行拼圖,添加了趨近完美的元素,
久聞花蓮羅山村生態驛站的溫媽媽泥火山豆腐盛名,此次特別空出時間,
要來嚐嚐印象中平凡無奇的豆腐,在冠上泥火山後有何特別的魔力。
從海線走玉長公路來到山線,其實是走了一段不算短的路程,
百轉千迴之後,才扺達了花蓮富里鎮的羅山村。
趁著用餐時間未到,先來去附近的泥火山瞧瞧,
首先會經過羅山大魚池,早期這裡的居民稱此處為大埤塘,
是因斷層帶湧水及泥漿堰塞而成的湖泊,主要作為灌溉用。
而遠處山頭傾洩而下的白涓,就是羅山瀑布的所在。
順著小徑往前走,就可以到達泥火山。
親自看了一下泥火山之後,倒是沒有太多震撼的感覺,
說真的,說它是火山其實有點言過其實,
充其量只是一灘大泥地,偶爾從地底冒出幾個泥泡這樣。
隨後就來到了用餐的地方,路口的木製招牌,相當平實簡單,
順著綠意搭成的小徑前行,兒時印象中純樸的鄉村風,清楚的重現在眼前。
位於一旁的復古紅磚屋,即是溫媽媽火山豆腐的所在地,
沒有太多的人工雕琢,充滿濃濃的古早味。
羅山村位在歐亞和菲律賓板塊交界,斷層下有著豐沛的天然氣,
因此形成了泥火山的地形,而據傳泥火山的鹵水可以代替石膏做成豆腐,
在半信半疑姑且一試之下,沒想到因此而成功,
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泥火山豆腐文化 。
在等待用餐的時候,欣賞了一下店內外的擺設,
幾乎沒什麼裝潢,充滿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香。
紅磚牆上則貼著滿滿的留言紙條,大多是祝福的話語與對火山豆腐的讚賞。
既然評價不錯,就讓我們來嚐嚐有多美味吧!
一開始上桌的是涼拌泥火山豆腐,
淺嚐第一口時,老實說因為過於清淡,以致有點食不知味,
不過口感相當紮實,但並沒有感到有很特別的美味,
沾著醬油和芝麻醬來吃,還算清爽。
香煎椒鹽泥火山豆腐
煎過後的豆腐有著焦香的美味,灑上椒鹽之後口味變的比較重,
相對之下,這樣的料理方式,非常合乎我們的口味。
用老蘿蔔乾做成的蘿蔔蛋,口味算是中規中矩!
這一大盤的白斬雞,外皮看起來相當油亮,
肉質普普通通,骨頭有點多,感覺這隻雞好像發育不太好。
滿滿一碗切丁後的泥火山豆腐湯,像極了家裡平日煮的青菜豆腐湯,
喝了一小口,對於吃慣重口味的我們,可說是清淡到不行,
難道標榜有機的都是這樣的口味?或者是忘了灑鹽?
我們也不好意思多問,就趕緊吞下肚了。
此時來上一盤熱騰騰的炒青菜,稍稍暖了一下受傷的胃也不錯!
說到這杯手工豆漿...該怎麼說,應該是一整個無奈吧!
一開始,因為看人介紹說這手工豆漿是來到這非喝不可,
而且要先預約才喝的到,所以我們還特別打電話來再三交代先預訂,
剛上桌時,看這豆漿的顏色感覺應該很不錯,
但入口時卻大失所望,根本沒所謂的香、濃、醇,而且是淡然無味有如水,
十足踩到了一顆大大的地雷。
來到有機村,當然要嚐嚐有機白飯囉,點了才知道真是一大的敗筆,
一開始店家妹妹說因為飯不夠還要煮,隨和的我們當然OK,
只是等了將近半小時,所有的菜都吃完了,飯卻還沒煮好,
後來店家可能急著出,飯燜的時間不夠久,米心根本沒透,
於是又端了回去再燜過,真是糟蹋了整鍋的有機米。
而最後為了配白飯又追加了一盤麻婆豆腐,但可能等飯等太久了,
心情大大受傷,根本無法去評論好不好吃,
純粹是為了配那不熟的飯而把這碗麻婆豆腐給吃完。
這一餐吃下來,令人感到十分的無奈,
網路上一堆人寫著這裡的豆腐多好吃,豆漿多好喝都OK,
明知是僅供參考我們也都覺得可以接受,畢竟是個人感受,人人不同,
也因為這樣才會千里迢迢安排這個行程想說好好體驗一下,
但以我們這次4大2小吃完以後一致的感想是....平淡無奇,令人大失所望啊!
希望一家令人感動且辛苦建立後而擁有無數好口碑的美味老店,
不能因為有了名人的加持之後,而忘了當初的堅持及品質的控管,
才不會讓那些專為火山豆腐而來羅山有機村的人們(像我們),
抱憾而歸,感到不值得!
店家資訊:
溫媽媽火山豆腐
地址: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村71號
電話:03-882-1360
營業時間:9:00~17:30
非假日用餐請先電話聯絡
交通資訊:
台九縣311公里 附近,見羅山社區入口轉入,順著各景點指標即可到達